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天,在《中国医学论坛报》的微信上看到一篇消息:北京友谊医院收到了一例来自甘肃的黑热病。这例黑热病患者年仅23岁,发热6个月,脾大,误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伴有EB病毒感染”来到北京友谊医院治疗。

  医生发现这例病人的一般情况非常不好。肝脾肿大、心包积液、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还合并了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体感染,病情非常危重。住院后,医生们从病人的骨髓涂片中发现了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是引起黑热病的病原体,病人终于得到确诊,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医生立即为病人使用了葡萄糖酸锑钠杀虫治疗,两个月后病人才逐渐好转。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黑热病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1951年的调查显示,当时我国的黑热病患者高达53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黑热病的防治工作,经积极防治,1958年,全国免费治疗黑热病达63万例,1960年我国基本消灭了黑热病。但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黑热病的发生又有所增加。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专家提醒大家:警惕黑热病死灰复燃!

  看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即查阅了国家卫计委网站,下面就是近十多年来我国CDC收到的黑热病报告病例数。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我国黑热病的发生在近几年确实有所增加。因此,我今天写出这篇博客,带大家认识一下黑热病。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是一种可以导致人或动物感染的寄生虫。有20多种利什曼原虫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这就是利什曼原虫在电子显微镜下的样子。

  白蛉是利什曼原虫病的传播媒介,已知有90多种白蛉可传播利什曼属寄生虫。这就是传播黑热病的雌性双翅目白蛉。被利什曼原虫感染的雌性双翅目白蛉叮咬人后,可导致人类感染。  

  利什曼原虫感染后有三种表现形式:内脏利什曼病(又名黑热病,是最严重的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

  

  黑热病的传染源可以是病人也可以是狗或其他动物,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或病狗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

  

  原虫感染人体后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经3~5个月或更长的潜伏期才表现出临床症状。黑热病的临床表现分为内脏型黑热病、皮肤黑热病和淋巴结型黑热病。内脏型黑热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皮肤黑热病表现为皮肤斑块及结节;淋巴结型黑热病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大多数病人皮肤或淋巴结黑热病与内脏黑热病同时存在,单纯的皮肤或淋巴结黑热病少见。

  引起黑热病的利什曼原虫感染人体后专门寄生在人的免疫系统中,使病人免疫功能均受到抑制,患者容易并发多种感染,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黑热病患者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90%以上。一旦患者经特效药物(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痊愈率较高,而且可获得终生免疫,一般不会再次感染。

  目前还没有预防黑热病的疫苗和药物,主要预防措施是治疗患者和捕杀病犬。同时在白蛉活动季节喷洒DDV,敌百虫等药物以杀灭白蛉、防止其孳生。

  黑热病可防、可治,但这种疾病与其他人-畜共患疾病一样,很难完全消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90万~130万新发利什曼原虫感染病例,有2万~3万病人死亡。北京友谊医院的这例病人告诉我们,我国仍有黑热病流行,大家不要放松警惕,认识黑热病,注意预防,早期诊断,减少误诊。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