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广州的一篇报导震惊了许多人:一位患有慢性肝病的广州市民在加工“太阳鱼”时,被鱼刺扎伤右手,未引起注意。第二天出现发烧,刺伤的手臂肿胀发黑。接着,很快出现昏迷,到医院确诊为创伤弧菌感染,最终截去右侧手臂才保住性命。

创伤弧菌生活在哪些环境中?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专门生活在海水和海洋生物中。它的生命力很强,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存。根据浙江、广东等地的监测,超市、集贸市场或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出率为19.8%,牡蛎中创伤弧菌的检出率高达45%[1]。创伤弧菌喜欢生长在温暖的海水中。因此,在夏秋季,海水和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出率较高[1]。美国的研究发现,春、夏季节佛罗里达州沿海海底沉积物上层5 cm内,创伤弧菌的数量最多,在在15 cm处仍能分离到创伤弧菌[2]。但在水温在17℃以下时,创伤弧菌则躲藏在贝类海洋生物中,海水中则很难检测得到[2, 3]。携带在海产品中的创伤弧菌在室温下可以大量繁殖,但经过冰冻或煮沸细菌则很快被杀灭[3]。这种细菌有很强的致病性,它能分泌溶细胞素等多种毒素,导致细胞溶解、死亡,组织坏死,被人称为“食肉细菌”。创伤弧菌的毒素还能毒害血管,导致血液渗出、溶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创伤弧菌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创伤弧菌感染创伤弧菌可通过消化道或伤口使人感染。食用了被创伤弧菌污染的食物,可以导致食物中毒,导致急性胃肠炎和腹泻[4]。创伤弧菌性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症患者出现寒颤、肌肉痛和痉挛性腹痛,腹泻以水样便为主,部分患者出现发热[5]

创伤弧菌也可以通过伤口感染[6-8]。感染伤口常常出现局部皮下组织高度肿胀、疼痛明显、伤口周围或感染肢体末端皮肤呈黑紫色,并出现黑紫色水泡。病人常伴有发热、寒战、呕吐、精神萎靡等中毒症状[8]

但是,消化道和伤口只是创伤弧菌侵入人体的门户。单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伤口感染者少见。大多数情况下,细菌通过消化道或皮肤伤口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一旦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病死率高达50%以上。尽管许多抗菌药物可以治疗,但由于细菌生长繁殖迅速,侵袭性很强,感染后有时为了防止细菌向全身扩散,则需要截去患肢才能保命。

哪些人容易被创伤弧菌感染?

在海上捕鱼的渔民、海产品加工和销售人员接触到创伤弧菌的机会较多,容易被创伤弧菌感染。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夏季多发。感染者大多通过皮肤伤口接触海水、生食牡蛎等海鲜或加工海产品时皮肤损伤而感染。

创伤弧菌常常欺弱怕强,免疫力正常的成人常可抵御细菌感染或侵入血清。但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肝病、肾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胃酸缺乏症等,创伤弧菌则可能进入血液,造成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是最危险的人群[9, 10]。根据我国一些文献分析,76.5%的创伤弧菌脓毒血症的患者有慢性肝病[9]。美国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发生创伤弧菌感染的危险性是非肝病患者的80倍[11];而且创伤弧菌感染的死亡患者大多患有慢性肝病,死亡的风险是非肝病患者的200倍[12, 13]。最近广州报道的这例截肢的创伤弧菌感染者也是慢性肝病患者。

如何预防创伤弧菌感染?

本世纪以来,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报告有所增多。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创伤弧菌的生长繁殖有关[14]。创伤弧菌感染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应防止“病从口入”,避免生食海产品,尤其是贝类海产品。加热迅速杀灭创伤弧菌。生食鱼类海产品要洗净,使用消毒过了刀具和砧板加工后再食用。第二,要预防创伤弧菌的伤口感染。新鲜伤口不要直接接触海水,加工海产品时应带防护手套,尽量避免被锐器或鱼刺刺伤。如果在加工海产品时被刺伤,要及时用清水清洗伤口,用酒精等消毒液灭菌消毒。海产品冷冻后再加工可以明显减少创伤弧菌感染的风险。与海产品一起贮存和运输的淡水鱼也可能被创伤弧菌污染。本次广州报道的病例在加工“太阳鱼”时被创伤弧菌感染就是一个例子。

既往有慢性肝病和长期大量饮酒者是创伤弧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创伤弧菌感染。



References

[1]       陈艳, 梅玲玲, 李秀桂等. 东南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监测.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1(4): 344-347.

[2]       Williams LA, Larock PA. Temporal Occurrence of Vibrio Species and Aeromonas hydrophila in Estuarine Sediment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85. 50(6): 1490-5.

[3]       卢中秋, 卢才教, 邱俏檬等. 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草案).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1): 4-6.

[4]       韩怀忠, 郑艳菊. 创伤弧菌食物中毒(综述).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1997. (06): 33-36.

[5]       尤明亮, 王元萍. 一起创伤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3. (03): 103-104.

[6]       高宇, 应斌宇, 郭蕾. 以皮肤损害为特征表现的创伤弧菌感染23例.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0. 43(6): 374-377.

[7]       池胜英, 周铁丽. 创伤弧菌引起伤口感染1例. 中国骨伤. 2006. 19(4): 218.

[8]       Oliver JD. Wound infections caused by Vibrio vulnificus and other marine bacteria. Epidemiol Infect. 2005. 133(3): 383-91.

[9]       卢中秋, 卢才教, 洪广亮等. 34例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8(7): 732-736.

[10]     Tacket CO, Brenner F, Blake PA. Clinical features and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s. J Infect Dis. 1984. 149(4): 558-61.

[11]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aw oyster consumption--Florida, 1981-1992.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1993. 42(21): 405-7.

[12]     Hlady WG, Klontz KC. The epidemiology of Vibrio infections in Florida, 1981-1993. J Infect Dis. 1996. 173(5): 1176-83.

[13]     Nakafusa J, Misago N, Miura Y, Kayaba M, Tanaka T, Narisawa Y. The importance of serum creatine phosphokinase leve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as a prognostic factor, of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 Br J Dermatol. 2001. 145(2): 280-4.

[14]     Huang KC, Weng HH, Yang TY, Chang TS, Huang TW, Lee MS. Distribution of Fatal Vibrio Vulnificus Necrotizing Skin and Soft-Tissue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95(5): e2627.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