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来,河南安徽发生的丙型肝炎疫情,导致168人感染,而且感染者大多是儿童。安徽卫生部门称,此次丙型肝炎疫情很可能是因为不安全注射引起。这件事情震惊全国:到医院或诊所打针会不安全?不安全打针有什么危害?怎么打针才安全呢?

  注射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及转型国家每年至少进行160亿次注射操作。大约95%的注射用于医疗,3%的注射是免疫接种,其余的则用于其它指征,包括输血和血液制品以及避孕用药等[1]。每年有那么多的人需要打针,如果打针不安全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打针不安全可造成哪些危害?

  不安全注射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可导致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还有可能造成脓肿、毒性反应等非传染性不良反应。每年因不安全的注射造成的过早死亡估计为130万例,损失2600万生命年,直接医疗费用为年度负担5.35亿美元[2]

  在传染病中,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与不安全注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三种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安全注射网络2000年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不安全注射所致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达2100万例,占乙型肝炎病毒新发感染的3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达200万,占丙型肝炎病毒新发感染的40%;艾滋病毒感染达26万例,占艾滋病新发感染的5%[3]。不安全注射不仅危害到病人,也危害的医保本身。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4.4%的艾滋病感染和39%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是医护人员被针刺伤后感染的[3]。因此,不安全注射是经血传播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我国不仅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区,也是丙型肝炎的中等偏高的流行地区。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我国的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2.2%,大约有近2979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4]。从卫生部网站上也可以看出,我国每年丙型肝炎病例的报告人数呈升趋势。2003~2009年我国丙肝报告的病例数逐年增加,在法定报告的27种传染病中,其发病率由2004年的第十位上升至2008年第七位[5]

  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经血流传播。以往,我国的丙型肝炎感染主要由输血和血制品所致。近十年来,由于实施无偿献血和严格筛选献血员,输血传播的丙型肝炎已经明显减少,而不安全注射和使用被污染的医疗设备已经成为我国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因此,要控制我国丙型肝炎的传播,严格实施安全注射是非常重要的。

  打针有哪些情况是不安全的?

  不安全注射的情况有很多,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经消毒重复使用注射器或针头、过多地采用注射治疗、注射器材过经处理到处丢弃。

  注射器或针头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反复使用,针头中常常会残留微量病人的血液,如果这些血液中藏有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或艾滋病病毒,再给其他病人注射时,就会把病毒直接注入病人的血液中,造成疾病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有60亿例注射不经消毒再次使用注射器或针头。这种不安全注射的情况在发展中国家中占所有注射的40%;在有些国家,这个比例可高达占所有注射的70%[1]。河南永城市马桥镇苗浅村诊所的医生在实施医疗的过程中不更换针头针管静脉注射药物的作法就属于这种不安全注射,很可能造成丙型肝炎的传播。

  治疗疾病时,过多地采用注射治疗也增加了不安全注射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 3]:“在世界某些地区,注射的使用完全不顾及实际需要与否,其用量之大已不再以合理的医疗规范为依据。在有的情况下,接受初级卫生保健提供者服务的患者中,十人有九人都要接受注射治疗,其中70%以上为不必要的注射或者可以开口服药物。”而许多患者往往认为注射治疗效果更好也更快,就像苗浅村诊所的“一针灵”一样,所以把注射看作是最好的治疗手段,愿意接受注射治疗。但实际上,过多的注射也是不安全注射的表现。如果安徽省的那些孩子们发烧或腹泻时不打针,开些药来吃,就不会因不安全注射而感染丙型肝炎。

  乱丢医疗垃圾也是不安全注射的表现。医疗垃圾,尤其中注射器和针头,用后不处理,随意丢弃,则可造成环境污染、伤害公众。那些带血的针头在地里,很有可能扎到种地的农民;被孩子捡到,可能伤害孩子。针头里的病毒,就会造成疾病传播。随便抛弃的注射器和医疗垃圾还可能导致黑市上再次销售,这更增加了注射的风险。我国在2003年国务院就频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可是,在一些边远和落后地区,像苗浅村那样的连使用过的注射器还要反复使用的诊所,有谁去监管他们医疗垃圾的处理呢?

  怎样打针才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安全注射网络给安全注射下的定义为[3]:“安全注射、穿刺采血(抽血)、穿刺针采血操作或静脉置入器材,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对接受注射者无害;②不不会造成医务人员感染疾病的风险;③注射废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做到这三条安全注射并非难事。要大力宣传安全注射的知识,使所有人都了解安全注射的重要意义。让老百姓知道,减少不必要的注射治疗是防止不安全注射的最好方法。发烧、腹泻不一定都要打针,大多数可能通过吃药治愈。口服药物不会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传播的风险。看病要到正规的医院和诊所,注射治疗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医疗器械,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绝对不能使用别人用过的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的价格仅几毛钱,而一旦感染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艾滋病,几万元也不一定能治好疾病。

  国家应该加大安全注射的管理,取缔非法诊所,加强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意识,加强医疗垃圾的管理。医生的职责是拯救生命和改善健康,防止医源性疾病的传播是所有医护人员的责任,遵守安全注射操作不仅可以保护病人,同时也保护了医护人员。

  河南安徽发生的丙型肝炎流行事件让我们每个人都十分痛心,要防止这类事件的重演,一定要确保安全注射。

  

(本文为《健康报》约稿)

 

References

 

[1]       WHO. 安全注射(实况报道 第231号). 2006-10.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31/zh/.

[2]       Miller MA, Pisani E. The cost of unsafe injections.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99. 77(10): 808-11.

[3]       WHO.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安全注射网络安全注射及相关操作工具手册. http://www.who.int/injection_safety/en/.

[4]       Lavanchy D. Evolving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 virus.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1. 17(2): 107-15.

[5]       梁晓峰, Xiao-feng L.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0. 26(6): 561-564.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