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核苷(酸)类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从病毒变异到临床耐药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开始,体内可能有少量变异的病毒株。尽管这些病毒对药物抵抗力强,但其复制能力比野生病毒株差。因此,体内的野生病毒株仍占“优势”,变异病毒成不了“气候”。随着拉米夫定应用的时间延长,对拉米夫定敏感的野生病毒株被药物的“火力”攻打得抬不起头来了,而耐药的变异病毒株凭借自己的抵抗力“躲过”了药物攻击,被“筛选”出来,得到拼命复制的机会,逐渐增多,成为体内的“优势”株。这时才会出现病毒学和肝功能反弹,导致临床耐药发生。

  为了准确地反映这种从病毒变异到临床耐药的过程,医生们把病毒变异后的耐药分为基因耐药、病毒学耐药和临床耐药三个阶段。“基因耐药”是指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体内乙肝病毒基因组产生了变异,形成新的耐药性病毒基因序列,但这种耐药病毒株在体内的量很少,还没有形成“气候”,只能通过病毒基因的检测查到变异病毒株;“病毒学耐药”是指在基因耐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变异病毒株逐渐增多,由于它们的复制,使血中HBV DNA水平反弹,一般在(1×103)(1×106)拷贝/毫升之间,还没有造成肝功能异常和明显的肝脏组织学损伤;病毒学耐药继续发展,HBV DNA水平上升至1×106/毫升以上,最终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脏组织学损伤,即发展到“临床耐药”阶段。因此说:从病毒变异到临床耐药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至少每3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及时发现耐药,及时更改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持续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