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来,媒体对我国发现3例“超级细菌”病例的报道,引起社会广大关注。实际上,这些所谓“超级细菌”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细菌。由于这些细菌常见,,所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人类应用的各种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发生了突变,获得了抵抗各种药物的能力,“武装”成为“超级细菌”。但它们实际上对健康人群构不成威胁,不会在健康人中传播,主要在医院内传播,威胁那些“免疫弱势群体”,导致医院内感染。这其一是因为医院是这些“超级细菌”最集中的场所,因为医院里的细菌更容易接触到抗菌药物,发生耐药突变的机会更多;其二是因为医院里也是那些“免疫弱势群体”最集中的场所。有病的人才会去住院,有病的人身上的细菌也更多,他们把这些细菌带进医院,接触到各种抗菌药物,使细菌产生耐药,又去感染医院里更多的病人,成为夺命元凶。

从我国发现的3例“超级细菌”感染病例就可以看出,感染者中2例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1 例是83岁患肺癌的老人,感染地点都是医院,而健康人对这些自然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的细菌,无论其是否耐药,都构不成威协。所以,预防“超级细菌”传播主要是预防医院内感染。

在医院内,新生儿病房和ICU(重症监护)病房是预防医院内感染重中之重的关键部门。新生儿刚刚来到人间,接触自然环境,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又有剪断脐带之伤,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ICU病房是危重病人集中的场所,这些患者细菌的感染率最高,抗菌药物使用也最多,而病人的抵抗力又最弱,常常集中在一个病房接受治疗和护理,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因此,医务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不滥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器械专人专用,操作前后认真洗手,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阻断“超级细菌”的传播,保护那些刚刚来到人世的小生命和ICU病房的“免疫弱势群体”,尊重和爱护每一个生命。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