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我国发布了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我立即动手开写新一版科普书“带你读懂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今天写到了肝癌诊断部分,发现新的指南推荐的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种新的肝癌检测方法。于是写出来,发到博客中,供大家参考。
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又名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是诊断HCC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可与AFP互为补充。”什么是脱γ羧基凝血酶原?这种检查如何与甲胎蛋白互补诊断肝细胞癌?
正常凝血酶原是在肝细胞微粒体内产生的。这些凝血酶原的产生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但是,癌变的肝细胞对维生素K的摄取和利用发生了障碍,产生了一种异常的凝血酶原,被称为“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或“脱γ羧基凝血酶原”。这种异常的凝血酶原还具有刺激肿瘤生长、转移和癌旁组织血管细胞增生的作用。血清是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提示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
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均有少数患者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造成误诊或漏诊。如果两者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对肝癌做出诊断,特异性可以达到96%以上,敏感性可达90%以上。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