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著名的《肝病学杂志(Hepatology)》最近登了一篇台湾医生的文章,题目是“免疫接种后乙型肝炎垂直传播感染的儿童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的变化”。

文章说:疫苗接种后时代,台湾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主动+被动免疫后,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母婴阻断失败率大约为10%。对这些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孩子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研究发现,疫苗接种后时代,母婴传播感染的儿童中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增多(见图)。

台湾医生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型感染增加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儿童性别、母亲生产年龄、分娩方式和免疫接种等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免疫接种是唯一相关的因素。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HBV基因C型的感染者比其他基因型HBV的感染者e抗原血清学转换晚大约十年。因此,HBV基因C型感染的母亲血清HBV DNA载量更高,更容易发生围产期母婴传播。

体会与点评:我国大陆和台湾一样,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为B和C基因型。C基因型比B基因型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更容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而且干扰素治疗效果差。如果也像台湾一样,在疫苗接种后时代儿童中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型感染者增多,可能导致将来的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的疗效会更差,更有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