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由于我国二胎政策放开,生育高峰将在我国再次出现。为了迎接生育高峰,更好地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各大医学院校都在积极地培养妇产科医学人才。一周多以前,北京大学医学院请我为他们举办的助产士培训班讲课,讲传染病对妊娠的影响。刚讲完课不久,媒体就曝光了宜宾一家医院由于将一位孕妇梅毒和艾滋病的检测结果丢失,造成新生儿感染梅毒和艾滋病毒暴露的事件。看到这篇报道,我认为对公众进行妊娠期传染病预防宣传也很重要。于是决定分期将我为助产士们讲课的内容写成科普文章,发表在网上,希望那些备婚、备孕的男性和女性及其他们的家属了解传染病对妊娠的影响,在婚前和孕前做好传染病的预防,防止孕期染病,生出健康宝宝。今天,我们谈谈梅毒。

梅毒是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又名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传播,一般的生活接触很难造成感染。梅毒也可以通过怀孕传播给胎儿,使胎儿一出生就成为先天性梅毒感染者,被称为“先天性梅毒儿”。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一度消灭了梅毒,但70年代以来,我国梅毒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多,2005年上升至乙类传染病排行榜的第五名,2016年我国梅毒病例报告人数已经上升到乙类传染病的第3名。

成人感染苍白螺旋体后24周内可无任何表现,医学上称之为潜伏期。过了潜伏期后首先出现感染部位即外生殖器,男性在龟头、冠状沟;女性见于阴唇,阴唇系带、及会阴等处,出现单个暗红色斑丘疹或丘疹,渐增大后表面形成肉红色糜烂面,进而变为浅溃疡。分泌物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很强。随后还会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不治疗经过26个星期可自己痊愈。但是病原体还存在病情会进一步发展。这一过程称为一期梅毒。如果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在感染12个月之后,全身皮肤、黏膜会出现对称泛发皮疹、斑疹、丘疹、脓疱疹等。黏膜部位还可可发生黏膜斑、扁平湿疣,还会有脱发等表现。这一阶段称为二期梅毒,传染性强。如果仍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情继续进展至感染后23年乃至10年,出现皮肤树胶样肿,病变涉及骨、关节、心、血管,表现为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和主动脉瘤等,侵及神经发生脊髓痨,全身麻痹(麻痹性痴呆)等。此为三期梅毒。

梅毒传染的过程常常是时隐时现,尤其是感染初期,使得许多人感染了梅毒后,自己并不知道。因此不但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还会将梅毒传染给家人或孩子。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梅毒,可到医院进行梅毒螺旋体检查和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所以,最近曝光的宜宾的那位孕妇就不知道自己感染了梅毒,而医生又没有告知患者梅毒的化验结果,导致患者所生的新生儿感染了梅毒。

孕妇感染梅毒螺旋体后进入胎盘,使胎盘内的小动脉以生炎症,导致动脉梗塞,致使胎盘组织坏死,发育的胎儿营养不良,发育不全,因而产生流产。梅毒螺旋体还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侵犯胎儿的内脏,引起胎儿脏器损伤或影响胎儿发育引起死胎、死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和先天性梅毒儿。先天性梅毒儿早期表现相当于二期梅毒,但症状较重;晚期主要为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哈钦森氏齿(上门齿中央切痕,下小上大,宽厚相等)、马鞍鼻、佩刀形胫骨等;也可表现为潜伏梅毒,无症状,仅血清反应阳性。

先天梅毒的发生率随母亲梅毒感染状况不同而异。未经治疗的一期和二期妊娠梅毒,死胎、早产或婴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50%;早期潜伏梅毒孕妇,早产及婴儿先天梅毒发生率可分别达20%40%;晚期潜伏梅毒孕妇先天梅毒发生率约为10%。孕妇梅毒血清滴度越高,死胎、死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和先天梅毒发生率也越高。

除此之外已经感染梅毒的妇女怀孕或怀孕期间感染梅毒除了对胎儿不利外,同样也会对孕妇产生极大的影响,怀孕可能才成梅毒病情进展恶化。如出现梅毒性关节炎、骨膜炎、心血管梅毒或神经系统梅毒等。

目前尚无预防梅毒的疫苗,梅毒的预防只能通过避免婚外性生活、提倡使用避孕套、坚持婚前和孕前检查来预防。因此,婚前和怀孕前一定要进行梅毒的检查,这不仅是为了保护配偶不感染,更主要的是保护宝宝的健康。而且,在梅毒的早期,经过正规的抗生素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做好婚检和孕前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感染者也可以预防先天性梅毒儿的出生。

在妊娠期新确诊的梅毒孕妇治疗原则与非妊娠患者相同,但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推荐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在妊娠早3个月和妊娠末3个月各进行1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治疗后每月作一次定量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观察有无复发及再感染。宜宾的医生未把孕妇梅毒检查阳性的结果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也未对其进行治疗,导致了孩子在出生时已经感染的梅毒。

妊娠梅毒患者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应立即全面体检、实验室检查,进行初步评估。对有预防性治疗指征的新生儿应用青霉素预防性治疗,对符合治疗条件的婴儿进行规范治疗,以防止发展为晚期梅毒。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