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许多乙肝妈妈这样问我:我的宝宝出生后是否都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打多大剂量?打几针?

 

是否必须?

曾有一位乙肝“小三阳”妈妈出国生子,结果当地医院只给她的宝宝接种了乙肝疫苗,没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她非常害怕,来信问我:她的宝宝没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不会阻断失败?

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后代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1]。如果同时使用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即采用目前推荐的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方法,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可明显提高,达到95%以上[1, 2]。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e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单独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已经很好,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没有明显增加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果考虑成本或乙肝免疫球蛋白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不一定都要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3]。因此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对e抗对e抗原和HBV DNA均阴性的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只接种乙肝疫苗,而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近年来,我国疾控中心对广西及江苏两省中一共884例乙肝“小三阳”妈妈所生宝宝进行了一项研究。这些母亲所生的宝宝出生后被分为两组:一组只接种乙肝疫苗,另一组使用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结果:两组母亲所生的后代在出生7个月后,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1%0;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7%98.5%。两组的阻断失败率和免疫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4]。说明乙肝“小三阳”妈妈(尤其是低病毒复制者),所生后代完全可以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多大剂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免费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后代实施被动免疫,即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均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但有些乙肝妈妈不放心,来信问我:是不是打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更好?

曾有研究显示,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是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来计算的,一般的使用剂量为0.20.5 ml/kg[5, 6],每毫升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大约为145 IU[7]。这样算起来,一个出生体重为3 kg的婴儿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大约为87217.5 IU。后来为了简便,大部分研究中新生儿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100 IU200 IU[8-11]。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剂量应≥100 IU”。从理论上讲,用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所产生的保护效果更好一些。但我国“十一五”重大专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使用100 IU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其母婴阻断率和表面抗体阳性率是没有差别的[12]。所以,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可以放心享受国家给予的免费优惠,注射1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打几针?

有些医生推荐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在出生时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再于出生1个月内注射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更有甚者还推荐宝宝注射第三次或第四次乙肝免疫球蛋白。那么,乙肝妈妈所生宝宝出生后到底应该打几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呢?

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中,乙肝免疫球蛋白只在出生时使用1次,但也有报道使用多次[13],如在出生时和2周龄[14]或在出生时和2月龄[15]时使用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但有研究显示出生后多次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只在出生时使用1次的免疫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16]。而且有研究显示,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后一般1530分钟即开始发挥作用,其血浓度一般在注射后37天达到高峰,其半衰期一般可维持17.525天,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19, 20]。而大多数新生儿在接种第二针疫苗后即已经产生了具有保护作用的乙肝抗体。因此,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1)》均推荐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只在出生时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无须使用第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

 

 

 

References

 

[1]       夏国良, 龚健, 王继杰等.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的保护效果评价.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5): 362-365.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乙型肝炎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 (试行). 2002.[J] .

[3]       WHO. Hepatitis B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 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 40,2009. 405-420.

[4]       贾继东, 尤红. 2016年我国乙型肝炎研究进展回顾:流行病学及乙肝母婴传播.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7. 2017-4-6 D2.

[5]       Zanetti AR, Magliano EM, Tanzi E, et al. HBIG immunoprophylaxis of babies born to HBsAg carrier mothers. Dev Biol Stand. 1983. 54: 383-9.

[6]       Grosheide PM, del CR, Heijtink RA, et al. Passive-active immunization in infants of hepatitis Be antigen-positive mothers.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early and delayed active immunization. Am J Dis Child. 1993. 147(12): 1316-20.

[7]       Yang YJ, Liu CC, Chen TJ, et al. Role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in infants born to hepatitis B e antigen-negative carrier mothers in Taiwan.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3. 22(7): 584-8.

[8]       Kato H, Nakata K, Hamasaki K,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of immuniz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in infants at high-risk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Vaccine. 1999. 18(7-8): 581-7.

[9]       Assateerawatt A, Suvatte V, Tanphaichitr VS. Long term efficacy of hepatitis B immunoprophylaxis in neonates at risk: using different vaccine and schedule. J Med Assoc Thai. 1992. 75(6): 328-36.

[10]     Buxmann H, Kamin W, Krivan G, et al.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efficacy and safety trial of subcutaneous and intramuscular BT088 (Fovepta) human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in neonates of HBV-carrier mothers. J Perinat Med. 2012. 40(4): 433-8.

[11]     石果, 张顺祥.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的决策分析及成本效益评价.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4(3): 273-278.

[12]     庄辉. 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探讨.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7. 2017-1-19 D3-D4.

[13]     Wong VC, Ip HM, Reesink HW, et al. Prevention of the HBsAg carrier state in newborn infants of mothers who are chronic carriers of HBsAg and HBeAg by administration of hepatitis-B vaccine and  hepatitis-B immunoglobulin.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Lancet. 1984. 1(8383): 921-6.

[14]     陆春芬, 周稳兰, 夏爱华, 单锦妹, 杨娟英. 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医学文选. 2003. 22(1): 39-40.

[15]     Koyama T, Matsuda I, Sato S, Yoshizawa H.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hepatitis B virus transmission by combined passive-active immunoprophylaxis in Iwate, Japan (1981-1992) and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its efficacy. Hepatol Res. 2003. 26(4): 287-292.

[16]     del CR, Grosheide PM, Mazel JA, et al. Ten-year neonatal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program, The Netherlands, 1982-1992: protective efficacy and long-term immunogenicity. Vaccine. 1997. 15(15): 1624-30.

[17]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1).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2): 151-154.

[18]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1): 79-88.

[19]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1): 13-24.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