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一个脏器,它每时每刻内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人体必需的生物化学“工程”,被誉为“物质代谢的中枢”、人体最大的“化学加工厂”。人人都说“心肝宝贝”,可以说,肝脏和心脏一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脏器。

  可是,我们人在的肝脏并不那么健康,常常会生病。在健康体检中,有30%以上的人患肝脏不健康,其中半数肝功能不正常。据专家估计,全国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9000多亿元。是谁“惹”了我们的肝脏,影响了肝脏的健康?

  专“爱”肝脏的病毒

  有些病毒感染人体后专门爱往肝脏里钻,在肝细胞里复制、定居,引起肝脏发炎,这些病毒被称为“嗜肝病毒”,由“嗜肝病毒”引起肝脏的损害就是病毒性肝炎。目前发现的“嗜肝病毒”有甲、乙、丙、丁、戊五型。这五型肝炎病毒在全球广泛流行,是影响肝脏健康的最主要之敌。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在我国的流行十分严重。1987年底~1988年3月间,由于毛蚶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上海发生了医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甲型肝炎的爆发流行,累计发病人数共31万人,死亡47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5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5.57亿元。据我国1993年-2001年间《疾病监测》中“全国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情况简介” 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24万人罹患甲型肝炎,发病率高达21.4/10万。近10年来,由于我国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和甲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根据卫生部网站疫情报告的数量显示,我国平均每年仍有6.2万人罹患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也曾多次在我国暴发流行。1985年,吉林发生1次戊型肝炎暴发,共发病150例,死亡9人。1986年沈阳发生1次戊型肝炎暴发,共发生112例,死亡24人。1986~1988年,我国新疆南部地区暴雨引起水源污染,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暴发,持续流行20个月,波及3个地州23个城镇,发病人数达12万多,死亡近千。1993年、2002年北京发生3次戊型肝炎暴发。近几年来,我国戊型肝炎每年发病人数仍在2万人以上。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都属于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全球有5亿人是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感染者,也就是说:每12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1992年以前,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流行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有1.2亿人,约占我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属于乙型肝炎高流行国家。2006年以后,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下降至7.18%,但仍有93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000万为慢性乙肝患者,属于中等偏高的流行国家。乙型肝炎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大问题。我国也是丙型肝炎中等偏高流行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一般人群的丙型肝炎抗体流行率为3.2%,约有40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我国的丙肝病毒感染者是全球最多的。2003~2010年我国丙型肝炎报告的病例数逐年增加,在法定报告的27种传染病中,其发病率由2004年的第十位上升至2008年第七位,每年报告病例数从2003年的2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5万人。因此,我国丙肝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得了病毒性肝炎,人会感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甚至肝衰竭,危及生命。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常常会引起慢性肝炎,如果不治疗,可发展为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全球每年约在120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严重危害全球健康的疾病。

  寄生在肝脏里的虫子

  有许多虫子可寄生在肝脏,引起肝脏疾病,如血吸虫、肝吸虫、肝包虫等。

  血吸虫的幼虫一般在小河里、稻田里、甚至在路边青草上的露水里游动,如果碰上人或动物的皮肤,虫子就会利用它体部有吸盘吸附在皮肤上,然后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很快钻进皮肤,进入人或动物的体内,随血流到达肠系膜静脉和肝内门脉系统,并逐渐发育成成虫,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婚配并产卵。每虫每天可产2000~3000个卵,这些虫卵会顺着血管进入肝脏,使肝脏生病,导致肝硬化、腹水。虫卵从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感染水中的钉螺,然后在钉螺体内发育、繁殖,再进入水中感染其他人和动物。

  肝吸虫的学名叫“中华分支睾吸虫”,它的幼虫寄生在淡水鱼和虾中,当人吃了未煮熟的鱼和虾后,就可能感染肝吸虫。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可引起肝脏肿大和胆管阻塞。

  在牧区,肝包虫病是牧民中常见的寄生虫病,由犬绦虫引起。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犬绦虫卵在人体内发育成幼虫,寄生在肝脏形成包虫囊肿;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压迫肝脏内的血管和胆管,引起黄疸和腹水等症状。

  赖在肝脏不走的脂肪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肝脏不仅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酯合成的主要器官之一,而且是脂肪转化和利用的重要加工厂。在饱餐后,肝脏可以把吃进来多余的糖和脂肪转变成人体脂肪,运送到肝脏外面贮存起来;在饥饿时,贮存的体脂可再回到肝脏进行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但是,如果我们体内的脂肪太多了,超出了肝脏的代谢能力,这些多余的脂肪就可能堆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体检时查出有脂肪肝。许多体检中心的数据显示,在大城市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可达30%~35%。饮食过度、酗酒、糖尿病和病毒性肝炎都是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普通人群中脂肪肝发生率约10%,但长期嗜酒者近60%发生脂肪肝,肥胖症患者中,有12%~26%发生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生率可达18%~40%,有36%~47%伴有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的感染。

  脂肪肝也是病。得了脂肪肝,肝脏里堆满了脂肪,它就无法完成化工厂的工作,脂肪、糖和蛋白的代谢都会受到影响。脂肪肝早期没有自觉症状,发展到中重度时患者会有肝区不适、食欲减退、疲倦乏力,严重的还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导致肝癌。

  毒害肝脏的酒精和药物

  酒精和药物是毒害肝脏的重要祸首。在2011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中指出,有害使用酒精每年造成250万人死亡,在15岁至29岁年轻人中,32万人死于酒精相关原因,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9%。有34%的肝硬化死亡患者和25%的肝癌患者与大量饮酒有关。仅2004年,全球有37万余人死于酒精性肝硬化,18万余人死于与酒精相关的肝癌。有研究结果显示,重度饮酒者中,80%以上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其中10%~35%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l0%~20%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因此也常常会受到药物的毒害。有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害。据统计,目前至少有1100种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及保健药也有导致肝损害的可能。在美国,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2~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每年大约发生2000例急性肝衰竭,其中药物引起的超过50%。在我国,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占占我国急性肝损害住院病例的10%,在老年肝病中可达20%以上。

  免疫系统在肝脏里的“内战”

  有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发生紊乱,敌我不分,在肝脏里发动“内战”,和自身的肝细胞“打起仗”来,造成肝损伤。这种免疫系统在肝脏里发生的“内战”就是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女性多见,青少年期为发病高峰期,女性绝经期为另一小高峰期。自身免疫性肝炎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多呈缓慢发病,约占70%;少数可呈急性发病,约占30%。病人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瘙痒和体重下降不明显等症状。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还常伴有肝外系统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为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炎除了和其他肝病一样引起肝功能异常,在病人的血液中还可以检测到与肝病相关的自身抗体。

  如何保护我们的肝脏

  这么多的病因可“招惹”我们的肝脏,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时时处处小心提防。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已经有了安全有效的疫苗,我们可以通过注射疫苗预防病毒感染。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肝吸虫和肝包虫都是经过消化道传播,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鱼虾,谨防“病从口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安全用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拒绝毒品和性乱,阻断母婴传播可有效地预防病毒经血而入。少饮酒,多锻炼,平衡膳食,拒绝肥胖,可减少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切记,“是药三分毒”,无论什么药物都有可能损害肝脏,不要乱用药,避免药物引起肝损伤。

  肝脏是个非常安静的脏器,即便病得很重,症状也常常不明显。如果出现明显的症状,如食欲不振,乏力、黄疸,则表示肝脏病得很重了。如果出现肝腹水,肝昏迷和消化道出血,则已经发展到肝病晚期。因此,我们要经常进行体检,检查肝功能,特别是在用药治疗期间,以便及时发现肝脏生病,及时治疗。

  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加工厂”,担负着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任务,人人值都要懂得爱肝、护肝的知识,爱护我们的肝脏,远离那些肝病祸首,别让它们 “招惹”我们的肝脏。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