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烂喉痧”,顾名思义就是咽喉红肿、溃烂,皮疹密布如沙。我国中医描写的这两种症候正是猩红热最主要两大的临床表现。而西医的病名“猩红热”得名于它的急性发热和全身鲜红鲜红的皮疹。这两个病名概括了猩红热的三大症状:发热、皮疹和化脓性扁桃腺。

  猩红热常常突然起病,寒战、高热、头痛,体温可升到3940℃,同时伴有明显的咽喉疼痛。猩红热的咽喉疼痛非常明显,扁桃体红肿,几乎封住喉咙,红肿的部位覆盖着脓液,整个喉咙像烂了一样。发烧12天后,皮肤就开始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1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猩红热皮疹像小米粒大小,颜色鲜红,全身分布,密布如沙,顾名“痧疹”,也被称为“粟粒疹”。皮疹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大腿根部非常密集,形成一条红红的皮疹带,被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口鼻周围没有皮疹,相比之下显得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患者的舌头非常特殊,舌面鲜红,舌乳头突起。在疾病初期,舌上有白苔,像我们吃的草莓,故称为“草莓舌”;23天后舌上白苔脱落,又变得像杨莓一样,称为“杨莓舌”。

皮疹持续24天后开始消退,退疹时,皮肤可出现大片脱皮,手掌足底脱皮明显,甚至出现手套、袜套状样的脱皮。但现在,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及时,猩红热病情一般较轻,很少见到像手套、袜套状的大片脱皮,多数只有糠皮样的脱屑了。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