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从德国大肠杆菌疫情风暴席卷了欧洲许多国家。据报道,已有2000多人感染,表现为出血性肠炎,500多人并发严重的溶血尿毒综合征,20余人死亡。近30年来,引起出血性肠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肠杆菌O157:H7,所以德国最初认为这场腹泻疫情仍是大肠杆菌O157:H7所致。直到一周前,德国医生才惊讶地发现,导致这次欧洲腹泻疫情的祸首原来是另一型大肠杆菌——O104∶H4。大肠杆菌O104∶H4是从哪里来的?

  大肠杆菌O157:H7是,是引起出血性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近年来全球重大的出血性肠炎疫情都是由该菌所致。但大肠杆菌O157并非导致出血性肠炎的惟一祸首。人们在进行病原学调查时发现,还是有20%~50%的出血性肠炎是由非O157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如:O26:H11、O111:H8等[1, 2]。1994年,美国蒙大拿州曾发生一次O104:H21型大肠杆菌导致的出血性肝炎流行[3]。这次欧洲疫情中发现的O104:H4型大肠杆菌也并非初次作恶,2006年,韩国1例29岁妇女因腹痛和血水样腹泻而入院治疗,住院2天后并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医生从她的大便中证实,导致她疾病的元凶是以前没有报道过的O104:H4型大肠杆菌[2]。但这种大肠杆菌O104∶H4从未导致大规模的出血性肠炎疫情。看来,它们以前似乎是无“毒”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变成有“毒”的呢?

  科学家开始对比这次引起德国乃至欧洲大肠杆菌疫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和以前发现的致病大肠杆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几天前,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德国汉堡-埃本德多夫大学医疗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 Hamburg-Eppendorf)的科学家发现,这次的致病大肠杆菌O104∶H4基因序列与2001年德国从腹泻病人大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01-09591和2002年中非从长期腹泻的艾滋病患者大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55989有高度相似性[4-7]。因此,很可能是从这些高度相似的细菌变异而来。那么,细菌是如何从无“毒”变有“毒”的呢?

  细菌的遗传物质中,除染色体外,还有一些被称为“质粒”的遗传物质。具有“毒力质粒”的大肠杆菌就是有“毒”的大肠杆菌。这种“毒力质粒”不仅可以直接遗传给它们的后代,还可以传给其他细菌,使其他细菌获得“毒”性。

  “毒力质粒”可通过一种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传播。这种病毒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在利用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复制,再释放出来,感染新的细菌。但这些噬菌体并不是等闲之辈,它常常带有大肠杆菌志贺毒素的基因,决定大肠杆菌的毒性。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导致大肠杆菌变异,使没毒的大肠杆菌变成有毒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的过程中,有时会错误地把细菌的遗传物质(DNA)装配到自己的遗传基因中复制,有时又会在离开原来的宿主细菌时顺便从细菌体内带走了某段基因,变种带着细菌遗传基因的噬菌体再感染其他细菌,就可导致细菌突变。如果它把有毒的大肠杆菌基因带到原来无毒的大肠杆菌体内,这种大肠杆菌便获得了产毒的基因,从此变得有“毒”了。

  尽管目前已经确定,导致欧洲腹泻疫情的祸首是大肠杆菌O104:H4,但其来源之迷仍未完全查明,疫情仍在漫延。我们必须拭目以待,警惕该病在我国的流行。

  (本文已投《新民晚报》)

 

References

 

[1]       裴迎新, 王晓平, 闫滨, 林玲. 分子分型方法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 (04): 415-417.

[2]       Bae WK, Lee YK, Cho MS, et al. A case of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O104:H4. Yonsei Med J. 2006. 47(3): 437-9.

[3]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utbreak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ttributable to Escherichia coli serotype O104:H21--Helena, Montana, 1994. JAMA. 1995. 274(7): 529-30.

[4]       Bernier C, Gounon P, Le BC. Identification of an aggregative adhesion fimbria (AAF) type III-encoding operon in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as a sensitive probe for detecting the AAF-encoding operon family. Infect Immun. 2002. 70(8): 4302-11.

[5]       (BGI) TBGI. New clues found in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deadly E coli strain and an appeal for the sharing of additional data. 2011-6-5. http://www.bgisequence.com/eu/newsandevents/news/new-clues-found-in-tracing-the-origin-of-the-deadly-e-coli-strai/.

[6]       Mike. I Don't Think the German Outbreak E. coli Strain Is Novel: Something Very Similar Was Isolated Ten Years Ago. 2011-6-3. http://scienceblogs.com/mikethemadbiologist/2011/06/i_dont_think_the_german_e_coli.php.

[7]       华大基因研究院. 致命大肠杆菌起源新线索. 2011-6-5. http://www.genomics.cn/news_show.php?type=show&id=1262.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