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人民健康的大敌。尽管我国已经推广普及接种乙肝疫苗了20年,但我国仍有93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简称:《指南》)中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但为什么《指南》中“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这一部分的第一条又专门强调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肝脏炎症病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如ALT正常、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特别是当这些患者<30岁时,不宜开始抗病毒治疗,尤其是不宜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乙肝病毒的狡猾、人体免疫的无力和药物的局限性三个方面来谈。

  乙肝病毒会在肝细胞内“扎根”

  乙肝病毒的基因(DNA)是由两条螺旋状DNA链围成的环形结构。这两条DNA链一条叫“正链”,一条叫“负链”。较长的负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环状;较短的正链没有封闭,有一段“裂隙区”,呈半环状。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DNA链要以负链为“模板”复制、延长,形成闭合的环状。这样,乙肝病毒基因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我们把这种DNA称作共价闭合环状DNA,英文缩写为cccDNA。这种cccDNA的寿命很长,几乎和肝细胞的寿命一样长,堪称与肝细胞“共存亡”。因此,它一旦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就具有了高度稳定的特性,可长期存在于肝细胞内,不但起着刚才所说的“模板”作用,而且还像深深扎根在泥土里“野草根”,很难完全清除。

  乙肝病毒会和人类玩“变脸”

  病毒的繁殖在医学上称为“复制”,这是因为新的病毒像人类铸造机器零件一样,是按照一定的“模板”复制出来的。“催化”乙肝病毒复制的DNA聚合酶,是一种只会“埋头干活”,从不“抬头看路”的酶,它在“催化”过程中从不检查病毒核苷酸碱基对排列得是否正确,是否和原来的病毒母体完全相同,只管快快催生出新的病毒。因此常常出现病毒核苷酸碱基对编码错误,复制出变了“脸”的错误病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变异”。这种病毒“变脸术”就是病毒和人类耍的第二个“花招”。当人们用一些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时,病毒的复制就更容易出错了,会复制出能够能抵抗药物的“变脸”病毒,产生耐药,使药物失去疗效。

  人体免疫常和病毒“和平共处”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幼感染的。医生发现,乙肝病毒感染的年龄是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最重要的因素。胎儿在子宫内感染,出生后几乎100%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若新生儿期感染,则有90%转为慢性;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比率很快下降,<2岁时为75%~80%;3~5岁时为35%~45%,5岁以后的年长儿童为5%~10%;成年以后绝大多数人都能抵御乙肝病毒感染。这是因为婴幼儿期的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善,不能很好地识别和清除乙肝病毒,只能与乙肝病毒达成“共识”,长期“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造成病毒长期“潜伏”下来,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却不能把它们清除。所以,大多数乙肝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正常,不影响学习和工作。只有当其中的一方“撕”破“和平协议”时,才会在肝脏中导致“战争”,引起肝炎。但是,病毒的清除需要人体免疫系统和药物的共同努力。在免疫系统都“懒”得对乙肝病毒发动“战争”时,药物治疗往往达不到满意的疗效。

  药物只能扑灭“战火”,“耗竭”病毒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有两类: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但这些药物都不能完全清除或杀死乙肝病毒,只能干扰或抑制病毒的复制,促进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只有当免疫系统主动与病毒“撕”破“和平协议”时,在肝脏中点燃了“战火”时,再拿起药物的“武器”,才能抑制住病毒的疯狂,平息“战火”。但扑灭“战火”往往不够,因为病毒尚未除根。科学家们通过数学模式对乙肝病毒cccDNA进行研究发现,至少要使用有效的手段长期抑制它们14年以上,才有可能使这种cccDNA完全耗竭。而这个病毒“耗竭”的时间只是一种推测,很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抑制。如果中断对它们的抑制,病毒常重新复活,“战火”将再次点燃。

  由于乙肝病毒的狡猾、人体免疫的无力和药物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掌握和乙型肝炎病毒“作战”的最佳时机,选择较少发生耐药的药物,防止病毒“变脸”,与病毒打“持久战”,在乙肝病毒受到长期有效的抑制后,才有可能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共同努力下,达到“斩草除根”,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因此,我国的《指南》中认为,乙肝治疗的适应证为:①HBV DNA≥105拷贝/毫升 (HBeAg阴性者≥104拷贝/毫升);②血清转氨酶(ALT)高出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小于10倍的正常值上限),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应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③肝组织学显示肝脏炎症程度在2级以上。具有第①条再加上第②、③条中任意一条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把握好治疗适应证,才能在治疗中取胜。

(本文为《健康报》约稿)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