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月16-19日,第22届亚太地区肝病年会在台湾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发布了新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指南。

  第一个亚太地区的乙型肝炎治疗指南是2000年发布的。以后,在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又进行了三次修订。这次发布的乙型肝炎治疗指南是亚太地区肝病学会发布的第五个指南,有了更多的新内容和新进展。我参加了这次会议,把指南的一些重要推荐意见照了下来,回来后再仔细学习,并把我学习的体会和我对指南的看法与评价写在博客中,供大家分享。

  这次亚太地区的乙型肝炎治疗指南中,推荐意见的第一条就是:在药物治疗之前要对病人进行仔细评估和个体化咨询。指南强调,在为病人治疗前,一定要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了解病人的病史,特别强调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定量检测和HBV基因型的检测。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蛋白质,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先出现在血清中的病毒抗原。近些年来,HBsAg与肝细胞内病毒复制的模板cccDNA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治疗前进行HBsAg的定量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我这几年对打官腔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一般6~12个月检测一次。为了给病人省前,我常常把乙肝五项指标是的HBsAg这一项挑出来单独检测。经过这些年的观察,我也发现:HBsAg特别高的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时间可能很长;而HBsAg治疗后快速下降的病人,很可能治疗效果好。

  但是HBV基因型的检测我大多没有给病人查。因为这种检测花费很贵,又不在医保范围内;而且,我国C基因型感染的病人很多,并不能因为C基因型疗效不好就不进行治疗,也不是C基因型的病人疗效都不好。另外,我国不是所有医院都能进行这项检测。我没有对病人进行这项检测。

  这次亚太地区的乙型肝炎治疗指南要求医生为病人进行个体化咨询服务,包括告诉病人乙型肝炎的传染性和传播情况、预防方法、疾病的发展阶段、监测和重要性,治疗的收益和风险,不同治疗的优缺点。

  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有许多医生在治疗前不为病人进行咨询服务,只是要求病人治疗,而不告诉病人治疗的指征和治疗的收益与风险;只为病人开药,不向病人讲解治疗的长期性,使一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以为肝功能正常或HBV DNA检测不到了就盲目停药;一些医生只推荐自己喜欢使用的药物,不告诉病人每种药物的优缺点;一些医生只注意开药,而忽略了对病人的监测。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对的。

  这次的亚太地区把治疗前的评估和咨询放在推荐意见的第一条,可见治疗前的评估和咨询是非常重要的。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