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2共识与我国2010年的乙型肝炎指南在抗病毒治疗时机方面类似:对于慢性HBV感染者,如果患者血清ALT水平持续升高(两次监测间隔必须至少1个月)≥2 ×正常值上限(ULN),同时HBeAg阳性者HBV DNA>20000 IU/ ml ,或者HBeAg阴性者HBV DNA>2000 IU/ ml ,则应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伴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的患者,无论ALT水平如何,均应考虑抗病毒治疗。对于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明显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否则,建议观察3~6个月以确认治疗的必要性。下面是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治疗的流程图,供大家参考。

  亚太地区乙型肝炎治疗指南指出:如果病人的ALT急剧上升,大于正常值上限的5倍,可能会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脏失代偿;也可能发生自发性e抗原血清学转换,病情缓解。但是,对待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治疗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需要及早治疗,而后者为自发性病情缓解,则不用治疗。我们如何鉴别这两种情况呢?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如果患者在ALT明显升高的同时,自觉症状很重,尤其是吃不下食物和出现黄疸,这往往是疾病加重的先兆,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果患者ALT明显升高,自觉症状不明显,且HBV DNA和HBeAg定量检测逐渐下降,则可适当延缓治疗,严密监测,观察是否有可能发生自发性e抗原血清学转换,病情缓解。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