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保定市解放军252医院收治了一些呼吸道感染发热病人。由于病人被隔离,引起社会关注,有人甚至怀疑是“SARS疫情”。 2月25日18时,卫生部发布官方消息:这些病人已排除SARS、甲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确诊为腺病毒55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上回我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腺病毒和腺病毒55型,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腺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和腺病毒可以引起什么疾病。

  腺病毒在全球广泛流行,尤其是婴幼儿和免疫低下人群。大多数婴幼儿在出生后的5年内至少感染过1种腺病毒株[1]。腺病毒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某些腺病毒甚至可以导致动物发生肿瘤。目前已经发现,大约有1/3的人腺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关,其中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和红眼病最为常见。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除发热、寒战、头痛、咳嗽以外,常有明显的咽痛及咽喉部溃疡,有些病人可同时出现眼结膜炎的表现。在临床上,医生根据疾病的特点,把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急性发热性咽喉炎、咽结膜热、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4种临床类型。以往腺病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多由腺病毒3型、4型和7型引起,近年来腺病毒11型和14型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逐渐增多,而且病毒常常发生变异,导致呼吸道疾病暴发流行。2010年美国纽约、奥勒冈、华盛顿和得克萨斯等4个州呼吸道感染疾病暴发流行,最后证实导致疫情的元凶是一种变异的腺病毒14型。2006年和本次保定流行的腺病毒55型也是由腺病毒11型和14型基因重组而来的变异病毒。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这些新出现的变异病毒导致疾病流行。

  腺病毒导致的眼部感染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常由腺病毒8、19和37型引起,其主要表现为滤泡性结膜炎(红眼病),严重者可导致角膜炎。以往,红眼病多由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24型引起,但近些年来,腺病毒引起的红眼病逐渐增加,甚至导致暴发流行[2-4]。2003年我国哈尔滨流行的红眼病,半数以上是由腺病毒感染所致[5]

  许多腺病毒可以在肠道细胞中复制,随粪便排出,但大多血清型的腺病毒与胃肠道疾病无关。而40型和41型腺病毒可引起婴幼儿胃肠炎,C组腺病毒能引起某些婴幼儿肠套叠。腺病毒常常导致艾滋病患者腹泻,37%的艾滋病患者病毒性腹泻是由腺病毒引起的。

  另外,腺病毒11、12型能引起儿童急性出血性膀胱炎,37型可引起女性宫颈炎和男性尿道炎;在艾滋病和免疫低下的人群中,腺病毒1、5和7型还可引起病毒性肝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腺病毒感染绝大多数为轻症病例,一般7~10天可自行好转,只有少数发展成重症病例。在免疫正常的人群中腺病毒感染很少导致死亡,但在新生儿、婴幼儿和免疫低下人群中可导致严重腺病毒肺炎或致死性腺病毒感染。

  (本文已被《健康报》采用)

 

References

 

[1]       Bhumbra N, Wroblewski ME. Adenovirus. Pediatr Rev. 2010. 31(4): 173-4.

[2]       Ishiko H, Aoki K. Spread of 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 due to a novel serotype of humanadenovirus in Japan. J Clin Microbiol. 2009. 47(8): 2678-9.

[3]       Walsh MP, Chintakuntlawar A, Robinson CM, et al. Evidence of molecular evolution driven by recombination events influencingtropism in a novel human adenovirus that causes 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 PLOS ONE. 2009. 4(6): e5635.

[4]       Engelmann I, Madisch I, Pommer H, Heim A. An outbreak of 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 caused by a new intermediateadenovirus 22/H8 identified by molecular typing. Clin Infect Dis. 2006. 43(7): e64-6.

[5]       李莉, 宋武琦, 李小光, 马培林, 张凤民. 病毒分离和PCR-RFLP法对急性结膜炎标本中腺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分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5. 17(2): 97-99.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