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夏季是感染性腹泻的多发季节,不同的病原菌引起腹泻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

  大便的性状不同

  脓血相兼的腹泻主要见于痢疾。痢疾杆菌有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它们侵入结肠黏膜后可立即破坏黏膜上皮细胞的屏障,吸引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渗出,刺激局部的炎症反应;继而使更多的痢疾杆菌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定居,引起肠黏膜更严重的病变,形成感染病灶,结肠黏膜发生溃疡、脱落、出血。这些脱落的脓血与肠道内的粪质一起排出,形成了典型黏液脓血相兼的痢疾样大便。

  水样便腹泻多见于各种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很多,如沙门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均可产生能引起腹泻的毒素──肠毒素。这类毒素在肠腔内可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膜上的酶系统,在细胞质中引起一系列的酶反应,不但抑制了肠黏膜细胞对肠腔内水和钠的吸收,还能促进肠液与氯离子的分泌,导致大量水分从肠道内排出,引起水样大便。如果细菌未侵入肠黏膜而仅由毒素引起腹泻,肠黏膜细胞并未受到损害,所以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和出血,病人的大便中也就检测不到白细胞和红细胞了。最典型的肠毒素性腹泻是霍乱。霍乱弧菌喜欢小肠中的碱性环境,一旦它们进入小肠,就会粘附于小肠粘膜上迅速大量繁殖,并产生足量的霍乱肠毒素,抑制肠道的再吸收,促进肠液的过度分泌及胃肠道的排空蠕动,引起水样腹泻。由于霍乱的腹泻量大,并伴有呕吐,致使胆汁分泌减少或停止,加上大便肠液的稀释,使原来被胆色素染成黄色的大便变成为清水样或淘米水样的大便。所以,人们形容典型的霍乱大便是米泔水样大便。

  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可直接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还有些细菌兼有侵入肠黏膜和产生肠毒素的两种致病能力,副溶血弧菌和沙门菌等。这些细菌引起的腹泻主要表现为血水样大便。

  腹泻的量次不同

  霍乱的腹泻是最严重的。如上所述,霍乱弧菌会粘附于小肠粘膜上迅速大量繁殖。人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总长度约有6米。这么长的肠腔同时分泌肠液,产生腹泻,可有大量的液体从肠道倾泻而出。病人每天大便排出量约为4000~6000 ml,重型病人每小时体液丢失一升以上,每天大便排出量可达18000 ml,病程中的总排便量可达35000 ml,个别可达60000 ml之多,故呈重度脱水表现,血容量骤减,血液浓缩,血流缓慢,心脏负担加重,血压下降。此时重要脏器如肾、肾上腺皮质、脑及心脏都可因缺血、缺氧而受严重影响。

  比起霍乱,其他细菌肠毒素引起的腹泻可就轻多了。因为其他细菌多是在食物上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人类进食了含有细菌及其毒素的食物后发病;而这些细菌很少像霍乱弧菌那样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同时产生毒素。因此,毒素的量较少,引起的腹泻也相对较轻。

  痢疾杆菌主要侵犯结肠,且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其病变的总长度不过50~70 cm;但直肠壁内有胀满感觉感受器,该部位的炎症病变可对该感受器产生刺激,使人们总有便意。有人形容痢疾的腹泻情况是:“十分钟一次,一次十分钟。”意思是痢疾腹泻的次数频繁,每次总有便不净,排不完的感觉而不愿结束排便,但每次排出的大便量并不多。医学上称这种感觉为“里急后重”。

  伴随的症状不同

  “上吐下泻”是感染性腹泻最好的写照。无论是痢疾、食物中毒,还是霍乱,都有呕吐的表现,但呕吐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不完全一样。食物中毒的呕吐比较明显,多在腹泻之前先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绞痛和腹泻,吐泻过后可有症状好转的感觉;霍乱的呕吐多因肠道内的大量液体来不及排出体外所致,因此一般先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出现呕吐,呕吐为喷射性的,恶心的症状不突出。因此,人们常说食物中毒是“先吐后泻”,霍乱是“先泻后吐”。由于痢疾的肠道病变部位较低,所以,痢疾的呕吐症状较轻,但痢疾杆菌的内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可导致的恶心、呕吐和食欲下降。

  腹痛是腹泻最常见的伴随症状。由于肠道的炎症,毒素的刺激,使胃、肠道的蠕动增强,产生腹痛的感觉。别看霍乱的腹泻严重,但由于霍乱弧菌并不引起肠道病变,所以很少有腹痛的感觉,而痢疾和食物中毒都可伴有明显的腹痛。

  感染性腹泻是否伴有发热,要看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否侵入血流。痢疾杆菌的内毒素、沙门菌、大肠杆菌均可侵入血流,因此感染后有发热的表现。一些儿童和老年人对痢疾杆菌内毒素可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发生休克和脑水肿等中毒性痢疾的表现。霍乱及其霍乱毒素均不侵入血流,因此霍乱早期不发热,只有一些严重病例可在恢复期出现发热。一些细菌的毒素不但可以引起肠道病变,还可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引起血栓性微血管病。如果这类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肾脏,就可导致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认清各种感染性腹泻的不同特征,做好鉴别诊断,有利于隔离不同的病人,避免交叉感染,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流行。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