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在《健康报》1月9日发表的一篇有关甲流的文章得到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的表扬(http://www.moh.gov.cn/mohbgt/s3582/201301/145a95fc1a3e48e79f08624ac78292ba.shtml)。他在1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说:“昨天的《健康报》刊登了一篇北京地坛医院的蔡晧东教授的文章,标题是:甲型H1N1流感已经成为季节性流感,也对防控甲型H1N1流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浏览昨天的《健康报》。”

  卫生部的表扬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不少记者向我提出问题,或向我约稿。但我不愿意写内容重复的文章。昨天,光明日报的记者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回答如下:

  我是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您在健康报上的文章见报后,很有影响,我们主任也认为很不错。因为报社想进一步加强对甲流的科普宣传,所以我们主任要求我对您做个采访,了解些情况。希望您能倾囊相授,以解众惑。

  卫生部表示,从2012年3月到现在,北方的个别省份包括北京、山东,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比例在逐步的上升,并且成为优势的毒株,当前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没有发生变异,而且流行的毒株与北半球2012-2013年的疫苗株匹配性较好。

  去年12月1号到今年的1月6号,全国一共报告了36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中北京报告2例死亡病例(去年同期无病例报告)。

  我想就这段话提几个问题。

  1.近期甲流病毒比例为何会上升且成为优势毒株?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种现象正常吗?因为自从2009年猪流感之后,似乎没有再出现过像最近这样的甲流流行情况。

  你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你对甲流的流行不太了解,自从2009年之后,新变异的H1N1猪甲流病毒根本没有离开我们,只不过只有小范围的流行,感染少数一些的。你可以看一看下面的一篇文章是我在2011年1月写的一篇文章《人类与甲流病毒的对话(一)——甲流病毒说:我要在人间“住”下》(http://ditancaihaodong.blog.sohu.com/166351174.html),那时北京也报了H1N1甲流。说明在2009年以后,H1N1流感病毒根本就没有离开我们。

  但甲流的流行是有一定流行周期的。小流行约每2~3年一次,大流行约每10~15年一次。每一个流行波过后,甲流就会“消停”一段时间,所谓“消停”,并不是像SARS一样完全从人间消失了,而是感染的人少一些了,尤其是重的病例少了。这是因为在每次的大流行或小流行时,许多人被感染后就会产生一定的抵抗力。那么,在流行过后的第1~2年,有抵抗力的这些人往往就不会得甲流了,流行率就后降低。从2009年的那次流行一直持续到2010年春,到现在正好2~3年,因此可能出现某些局部的小流行。

  我这时想补充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在《健康报》的那篇文章里强调春节返乡和学生中流感的预防?

  流感是人与人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它的流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大城市,后小城市;先集体,后散居;随着人员流动,沿着交通线传播。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人员来往最多,所以我国今年甲流的疫情北京最先出现。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城里工作的人都会返乡回家过年,就有可能把北京和一些大城市的疫情随着人员流动,沿着交通线传播到小城市和乡村。所以,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警惕甲流随着农民工返乡又回城》http://ditancaihaodong.blog.sohu.com/140765772.html

  学生每天在教室里上课,属于集体,人员比较集中,再加上期未考试比较劳累,容易造成甲流流行。果不其然,昨天北京市就报告了3起北京的聚集性发热疫情(http://roll.sohu.com/20130115/n363473062.shtml),全部都发生在学生中。

  尽管最近我们的媒体一再告诉大家,甲流大规模流感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让市民不要恐慌。但我认为,虽然H1N1甲流已经成为季节性流感,但现在正是流感的流行季节,我们应该了解甲流流行特点,有重点地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甲流的流行率。

  2.甲流的流行毒株与北半球2012-2013年的疫苗株匹配性较好,这句话怎么理解?

  你的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这句话就是说现在流行的病毒和我们疫苗中可以预防的病毒株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疫苗对预防现在流行的流感是有效的。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