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最近一个多月,美国多地发生罕见的环孢子虫病疫情,至今已造成约400人感染,至少22人住院。环孢子虫会引起什么病呢?它是怎样传播的呢?我国有没有环孢子虫病呢?如何预防这种疾病在我国流行呢?
什么是环孢子虫?
环孢子虫也曾被我国翻译成为圆孢子虫,属于一种寄生虫,它和人们熟悉的疟原虫、弓形虫同属一个家族。环孢子虫像其他原虫一样,可以算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它的体形非常微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它的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以也称为单细胞动物。这类单细胞动物虽小,但繁殖能力非常强,即可像细菌一样通过细胞分裂繁殖(无性生殖),也可像动物一样通过雌、雄结合繁殖后代(有性生殖)。所以,一旦侵入人体,寄生在适宜的细胞内,就会大量繁殖,导致细胞破裂、死亡,引起人类疾病。
早在1870年,人们就从鼹鼠的肠道中发现过环孢子虫[1],但并不知道它与人类疾病的关系。1979年,阿什福德医生首次发现环孢子虫引起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名儿童和一名妇女腹泻。从此,人们才认识到它可以导致人类疾病[2]。
环孢子虫是如何感染人类的?
环孢子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特别是空肠部位,卵囊可随大便排出体外。在腹泻患者大便中分离到的环孢子虫卵囊呈圆形,除个别卵囊外,绝大多数卵囊是未孢子化、非感染性的的卵囊。在4℃条件下,卵囊在粪便中可存活4~6个月。当温度适宜时(22~32℃),经过数天至数周,卵囊逐渐发育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这种孢子化卵囊污染食物和水,在人们进食或饮水时吞入,通过消化道感染人体。由于从患者大便排泄出来的环孢子虫卵囊绝大多数卵囊是未孢子化、非感染性的的卵囊,需要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经过几天至数周的孵化,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才能使人感染,因此,病人一般不会直接感染他人。
环孢子虫进入小肠后,就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定居,导致肠细胞坏死,肠黏膜萎缩,大量液体从肠壁渗出,营养吸收障碍,患者出现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
环孢子虫病流行的情况如何?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只注意到环孢子虫常常导致艾滋病患者腹泻流行,认为它是人类的机会致病寄生虫,偶尔感染一些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旅游者。后来发现,环孢子虫在海地、尼泊尔、秘鲁等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率很高,几乎是当地的流行病[3]。9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暴发了大规模环孢子虫病。1990年,美国芝加哥一家医院的员工中发生环孢子虫病暴发流行,20名腹泻患者中有11人粪便查见环孢子虫[4];1996和1997年,美国和加拿大共发生了2944例环孢子虫病[5, 6];2000年,德国一家餐厅暴发环孢子虫感染,导致40位食客发生腹泻;2005年,加拿大魁北克一家餐厅因食物污染导致环孢子虫病暴发流行,导致上百人患病[7]。近年来,医生们逐渐认识到环孢子虫感染是导致人类腹泻的重要寄生虫病。
我国也有环孢子虫病的流行。自从1995年我国首次发现环孢子虫感染病历以来,我国的云南、安徽、浙江等省均有环孢子虫感染的病例发生[8]。陕西省西安地区不明原因腹泻婴幼儿中,环孢子虫的感染率为7.37%[9];云南省腹泻患者中,环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97%[10];温州地区腹泻人群中,环孢子虫在感染率为4.9%,>60岁的老年腹泻人群,感染率高达11.6%[11];安徽省部分地区人群中,环孢子虫的感染率为2.30%[12]。所以,我国也需要加强环孢子虫感染的监测,警惕环孢子虫病在我国的流行。
环孢子虫通过什么方式传播?
环孢子虫主要通过水源和食物源进行传播和流行的。1990年,在美国芝加哥一家医院中发生环孢子虫病暴发流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医院为病人提供的饮用水中存在环孢子虫卵囊[4]。1994年,尼泊尔也曾发生因河水污染了饮用水导致一起小规模的环孢子虫病暴发事件[13]。近些年来,食物污染引起的环孢子虫病暴发时有报道。1996和1997年,美国和加拿大环孢子虫病暴发流行,近3000多人因腹泻到医院治疗。经流行病学调查,病因研究确定为从危地马拉进口而来的木莓被环孢子虫污染[14]。2000年,德国一家餐厅的沙拉酱被环孢子虫污染,导致疾病流行。本次美国环孢子虫病的流行也与沙拉酱被污染有关。
环孢子虫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区域。在潮湿、炎热的夏季多发,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这与其卵囊孢子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条件有较大的关系。目前,我国多地洪涝成灾,天气炎热,因此也要注意预防水或食物污染造成的环孢子虫病流行。
环孢子虫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环孢子虫病的潜伏期为2~11天,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大便一般为水样大便,平均每天腹泻达6~7次。免疫正常的成年人腹泻大多为自限性的,可自行好转。但腹泻时间比一般细菌或病毒性腹泻要长,60%的患者腹泻持续时间达3周以上。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中,腹泻持续的时间更长,可持续数月或更长,甚至转为慢性腹泻。除腹泻外,大多数病人还伴有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肌痛,心动过速、抑郁等。个别病例可并发胆囊炎[15]、肺部感染[16]、Guillain-Barré综合征[17]和Reiter综合征[18]。
环孢子虫感染后部分人群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可排出环孢子虫包囊,造成疾病的持续流行。
如何预防和治疗环孢子虫病?
由于环孢子虫病主要经水源和食物传播,因此加强水源的卫生监控,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生活中要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食品加工、接触宠物和家畜后要洗手,可减少感染的机会。环孢子虫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常用的蔬菜、水果消毒液不能将其杀灭。因此,水果吃前应该彻底清洗或去皮,不能只用消毒液浸泡;蔬菜应经过加热烹熟后再食用。
腹泻患者,尤其是腹泻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到医院就诊,留取新鲜大便,用特殊的抗酸染色法才能检查出来。环孢子虫对古老的磺胺类抗菌药物敏感,确诊的患者可以服用复方新诺明、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甲基异恶唑治疗。对磺胺类过敏的患者也可用环丙沙星治疗。
References
[1] Lainson R. The genus Cyclospora (Apicomplexa: Eimeriidae), with a description of Cyclospora schneideri n.sp. in the snake Anilius scytale scytale (Aniliidae) from Amazonian Brazil--a review. Mem Inst Oswaldo Cruz. 2005. 100(2): 103-10.
[2] Ashford RW. Occurrence of an undescribed coccidian in man in Papua New Guinea. Ann Trop Med Parasitol. 1979. 73(5): 497-500.
[3] Hoge CW, Shlim DR, Rajah R, et al. Epidemiology of diarrhoeal illness associated with coccidian-like organism among travellers and foreign residents in Nepal. Lancet. 1993. 341(8854): 1175-9.
[4] Huang P, Weber JT, Sosin DM, et al. The first reported outbreak of diarrheal illness associated with Cyclospor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 Intern Med. 1995. 123(6): 409-14.
[5] Notifiable diseases annual summary. 1999. Can Commun Dis Rep. 2001. 27 Suppl 6: 1-147.
[6] Summary of notifiable diseases--United States, 2000.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 49(53): i-xxii, 1-100.
[7] MILORD F, LAMPRON-GOULET E, ST-AMOUR M, LEVAC E, RAMSAY D. Cyclospora cayetanensis: a description of clinical aspects of an outbreak in Quebec, Canada. Epidemiology & Infection. 2012. 140(4): 626-632.
[8] 苏庆平, 林秋君. 我国圆孢子虫病首例报告.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5. 11(5): 6-6.
[9] 侯云圣, 李景琦. 陕西省首次发现圆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 5(12): 785-786.
[10] 张炳翔, 曹志宽, 等. 云南省腹泻患者圆孢子虫和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2. 20(2): 106-108.
[11] 邢文鸾, 吴康为, 等. 温州地区腹泻患者圆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5(5): 320-320,I001.
[12] 王克霞, 李朝品, 等. 安徽省部分地区不同人群中圆孢子虫感染的初步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2): 93-93.
[13] Rabold JG, Hoge CW, Shlim DR, Kefford C, Rajah R, Echeverria P. Cyclospor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chlorinated drinking water. Lancet. 1994. 344(8933): 1360-1.
[14] Ortega YR, Sanchez R. Update on Cyclospora cayetanensis, a food-borne and waterborne parasite. Clin Microbiol Rev. 2010. 23(1): 218-34.
[15] Sifuentes-Osornio J, Porras-Cortes G, Bendall RP, Morales-Villarreal F, Reyes-Teran G, Ruiz-Palacios GM. Cyclospora cayetanensis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IDS: biliary disease as an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 Clin Infect Dis. 1995. 21(5): 1092-7.
[16] Hussein EM, Abdul-Manaem AH, el-Attary SL. Cyclospora cayetanensis oocysts in sputum of a patient with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ase report in Ismailia, Egypt. J Egypt Soc Parasitol. 2005. 35(3): 787-93.
[17] Richardson RF Jr, Remler BF, Katirji B, Murad MH. Guillain-Barre syndrome after Cyclospora infection. Muscle Nerve. 1998. 21(5): 669-71.
[18] Connor BA, Johnson EJ, Soave R. Reiter syndrome following protracted symptoms of Cyclospora infection. Emerg Infect Dis. 2001. 7(3): 453-4.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