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浙江又爆发一例H7N9病例,网友对我国传染病疫情十分关注,很多人很疑惑: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发生发现的传染病越来越多?从SARS开始,包括今年的H7N9以及H1N1、H5N1,那些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传染病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问题,我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的采访。

  传染病为什么“越来越多”这个问题需要从病原体、人体免疫力、社会环境和信息透明度等多方面来看。

  首先是病原体在变

  病原体会不断地“变”。病原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会发生“突变”,变成一种新和病毒或细菌,引起人类疾病。例如:禽流感病毒原本只感染鸡通过突变获得了感染人的能力;猪链球菌变异后造成了2005年四川省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起猪链球菌病人类感染的疫情。H7N9原来只感染禽类动物,现在发生的变异,适应了人的呼吸道,变得可以感染人类了。

  病原体不但会“变”,而且还会“搬家”。动物是人类新传染病重要和潜在的丰富来源,动物身上的病原体会不断地“搬”到人的身上。由于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砍伐森林等活动,使得原有生态屏障被破坏,一些野生动物被迫离开栖息地;人类到林区旅游、饲养宠物等人类活动,也可以使人有机会接触某些动物。因此使一些本来在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移了主人, “搬”到人体内定居,引起了人类的疾病。例如: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可能来自于果子狸,是人类把果子狸搬上了餐桌,才导致疾病在人间流行。

  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老的病原体却不肯“离去”。它们会通过突变,产生对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继续“呆”在人间。结核杆菌耐药,导致近十几年来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它们也在“搬家”,从老流行地区“搬”到新的流行区。原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流行的基孔肯雅热近几年来搬到东南亚,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引发了大流行。

  病原体不断地“变”,不断地“搬家”,使传染病不断“推陈出新”。

  第二是环境在变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引起了全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道中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到本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2~5℃。随着气候变暖,有利于传播疾病的昆虫孳生繁殖,提早出蛰,提前形成密度高峰,并使昆虫体内病原体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不但使疾病发病率增高,流行期延长,而且还使病原体随着昆虫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甚至寒带“搬家”、迁移。例如:基孔肯雅热是1952年在坦桑尼亚被发现的,当时只在非洲少数地区流行,近几年来在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发生了大流行。起源于乌干达西尼罗地区的西尼罗热,90年代以来已经流行到阿尔及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等许多国家。1999年传入美国,2002-2003年在美国暴发流行,导致上万人感染,几百人死亡。今年,我国南方多地暴发登革热,而且不只是输入性的登革热了,本地也开始流行。

各种交通的快捷发展、空中旅行等给人类交流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使人及货物在世界各地的流动性增加。人口增长和移民、战争、贫困均可促进人口的移动。但是人口流动得越多、越快,病原体“搬家”也越快捷、越方便。500多年以前,鼠疫菌坐在商人和士兵的船上,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引起一次世界大流行往往要花几年功夫。现在,SARS病毒坐上飞机,几小时就飞到了另一个国家,几个月的功夫就使33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SARS病人。

  还有环境污染,像我们现在北京的雾霾天气,可以降低人呼吸道的抵抗力,使人容易呼吸道感染,有可能原来H7N9只感染难,不感染人。现在人的呼吸道抵抗力下降,病原体就钻了这个空子,变得能感染人类了。还有水的污染,人吃了这样的水,或体内重金属多了,改变了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抵抗力下降。

  三是科学进步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先进的东西,但也可能给病原体带来更多感染人的机会。

  现在,日用电器普遍进入家庭,空调、冰箱、洗衣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但也使得某些病原体找到了孳生的场所。1976年7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第58届美国退伍军人年会期间暴发了一种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它有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的腹泻等。90%的患者胸部X线片显示有肺炎征象,当时被命名为“退伍军人病”。事后,科学家发现是一种特殊的细菌——军团菌引起的疾病。这种细菌专门生长在空调、沐浴喷头等处,并通过空调和供水系统传播。还有人报道,洗衣机里霉菌检出率达60.2%,细菌检出率达81.3%,有54.7%的洗衣机内带有3种以上的致病菌,藏在洗衣机里的病原体可能造成性病和妇科疾病的传播。一些消化道传播的病原体可能钻冰箱的“空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可在冰箱中生存很长时间,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以前,人们的食物供应以一家一户为主。现在,科学发达了,食物供应也全球化了,病原体又开始钻食品的“空子”了。食品集中加工、包装、供应,甚至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学校等单位的食品由相对较少的几个大公司集中供应。如果其中某一种食品被污染,就可能会使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感染某种病原体,造成疾病暴发流行。2006年9月,一场大规模大肠杆菌感染威胁着美国人的安全。经认定,罪魁祸首是加利福尼亚“自然食品”公司生产的袋装新鲜菠菜。这种致病的“毒菠菜”被O157型大肠杆菌污染,并通过这家公司的供应,传播到美国有26个州,甚至殃及到加拿大。

  还有许多疾病与科学技术有关。输血及血制品的、组织和器官移植可增加经血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人口老龄化、因器官移植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使免疫功能下降或受损的人群增多,这些人容易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而患传染病。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细菌和病毒的变异;农药的广泛应用引起昆虫的耐药,耐药昆虫造成虫媒病毒的传播。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改造出耐药的细菌,引起新的耐药菌感染。

  四是信息传播透明度增加

  以前许多信息不透明,比如我国流行霍乱,属于国家机密,不能说,诊断要写成02。所以,疾病流行民众根本不知道。现在,信息透明度高了,尤其是非典以后,使我们认识到,疫情的瞒报和信息的置后只能带来传染病的漫延、社会的恐慌和民众的失信。2003年的非典成为我国传染病防控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十年来,我国的传染病信息越来越透明。2004年,我国建立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所有传染病通过网络直报,卫生部每月公布传染病疫情。霍乱再也不被称为“02”,也不用被诊断为“肠道感染”;禽流感、猪链球菌、手足口病疫情都得到及时报告;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暴发,我国对应得有条不紊,很快控制了疫情的漫延,也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国内外的赞誉。今年的H7N9流感流行我们做得更好了,不仅病例报告及时,对病原体来源的研究也很及时,并在国外著名医学期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对传染病医学做出了很大的做贡献。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纸和各种媒体上看到各地传染病疫情发生的情况,让民众及时了解防控的措施,但同时也让人感觉怎么总有疾病在流行。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