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5例患者因李斯特菌感染住院,已经有3人死亡。调查发现,这些患者都吃了一种名为“蓝钟”的冰淇淋。2011年美国也曾发生李斯特菌感染疫情,造成近30人死亡。当时我曾发表一篇题为《钻进美国香瓜中的李斯特菌专欺老、孕、弱》博客,但今天一搜索,当时的博客不知道什么原因被隐藏起来了,我只好再写一遍。
细菌很常见,既不怕冷也不怕热
李斯特菌和我们和我们熟悉的大肠杆菌一样,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细菌。它广泛存在于土壤、小河、污水中;可在许多植物上生长,如笋类、蔬菜、瓜果等,在干草中可以生存6个月;也常常出现在哺乳动物、禽类的粪便中,5%~10%的人肠道中就有这种细菌寄生。
李斯特菌的生存能力很强,它既不怕冷也不怕热。在1~4℃的低温环境下,李斯特菌仍能生长繁殖,常常被人称为“冰箱里的杀人细菌”因此才会导致冰淇淋污染,传播疾病。在42℃的环境下,李斯特菌也能繁殖,甚至“巴氏消毒”都不能把它杀死。李斯特菌在酸性、碱性环境中都能适应,因此可以污染任何食物,如: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瓜果等。曾有人对我国713种食品进行过检测,李斯特菌带菌率为3.5%,生肉类食品带菌率为5.1%,而烤鸭上的带菌率高达16.8%。说明李斯特菌无处不在,污染广泛。
感染潜伏期长,症状多样,病死率高
李斯特菌像大肠杆菌一样,主要因食物污染传播,病从口入,经消化道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较长,在一般在1周以上,最短的也要4天,平均3周。因此,很难找到是哪一种食物被李斯特菌污染造成的疫情。
李斯特菌感染人体后,首先引起发热、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但它往往不甘心仅在肠道里安居,它最喜欢感染人的神经组织,所以常常先钻进血流,再攻入人脑,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病人主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昏迷和肢体瘫痪。有时李斯特菌还会占领心脏,导致心脏内膜发炎。它还常常感染孕妇的子宫,造成胎儿死亡和流产。有时,也可导致淋巴结炎、肝脓肿、胆囊炎、脾脓肿、关节炎、骨髓炎、脊髓炎、眼内炎等,表现多种多样。但李斯特菌病的病死率相当高,除了轻症胃肠炎患者外,脑膜炎和败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大多在20%~30%,有时甚至高达47%。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因牛乳污染导致李斯特菌病暴发,49人患病,其中14人死亡,病死率达29%。
散发流行,食源性暴发,专欺老、孕、弱
李斯特菌感染是较少见的,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吃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后不会得病或只有轻微的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很快自愈。只有少数免疫力低的人,如:老年人、怀孕、新生儿、艾滋病感染者、肿瘤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等才会得病。因此,大多数李斯特菌病为散发病例,常常在一个地区仅有一两例发生。但近30年来,由于食品统一加工、包装,集中供应,进、出口食品明显增多,因此,食品污染导致的李斯特菌病暴发疫情时有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美国与欧洲的发病率较高。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美国每年约有1600~2000例李斯特菌病发生,死亡约450例。因此被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列为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近10年来,美国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每年也有大约800人患病。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我国的病例虽然少见,但已有该病在动物间暴发的报道。
饮食卫生,保护高危人群是预防重点
预防李斯特菌病的原则与预防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准则相类似,要预防“病从口入”。加工食物前要洗手,刀和切板要洗净,牛肉、猪肉或家禽要煮熟再吃,瓜果和生蔬菜吃前要洗净,未煮过的肉要与蔬菜、煮过的食物及准备吃的食物分开,不吃未经消毒或未煮熟的生乳及其乳制品,避免吃软奶酪和过期的乳制品。老年人、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是重点预防人群,高危险感染人群更要注意饮食卫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特菌有不怕冷的特点,可以在冰箱的低温环境下繁殖,因此对家用冰箱保存的食品,存放时间不要超过3天,冰箱里存放的剩菜剩饭在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后再吃,避免吃进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
我国对李斯特菌病的认识不足,目前还没有对李斯特菌病监测的资料,也没有开展相应的病例对照研究,高危食物和传播途径不明。因此,我国尚待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监测李斯特菌在食品的污染状况,提高医生诊断和发现病例水平,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防止李斯特菌在我国的暴发流行。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