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前人类正暴露于6万种以上化学物质的威胁中,其中包括3万种以上的药品和保健品,另有3万余种的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物质,这些外因性化学物质多在肝脏各种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强的物质由肾脏排出。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因而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害。据统计,目前至少有1100种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及保健药也有导致肝损害的可能[1]。常见的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有:

抗肿瘤药[2]①烷化剂:如苯丙氨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硫代鸟嘌呤、达卡巴嗪等。②抗代谢药:甲氨蝶呤、阿糖胞苷、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吉西他滨等。③抗生素类:阿霉素、柔红霉素、博来霉素、放线菌素等。④铂制剂: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了。⑤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依托泊苷、伊立替康等。⑥其它抗肿瘤药:紫杉醇、左旋门冬酰胺酶等。

抗菌药物[3]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头孢氨苄、安灭菌、氨曲南、红霉素、阿齐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新生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甲基异唑、磺胺嘧啶、磺胺甲氧嗪、乙胺丁醇、呋喃妥因、呋喃唑酮、两性霉素B、异烟肼、利福平(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使用时比单独使用异烟肼时更容易引起肝功能异常[5])、对氨基水杨酸、吡嗪酰胺、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6]、酮康唑、灰黄霉素等。

抗寄生虫药:氯喹、酒石酸锑钾、甲硝唑[7-10]、砷凡纳明、四氯乙烯、四氯化碳等。

解热镇痛消炎药物[11]乙酰水杨酸、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双氯灭痛、保泰松、别嘌呤醇、辛可芬、丙磺舒、散利痛[12]等,曾有患者由于对镇痛药哌替啶过敏而导致药物性肝炎[13]

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及麻醉药[14]氟烷、氯丙嗪、甲哌氯丙嗪、硫利哒嗪、三氟拉嗪、氟哌啶醇、匹莫齐特、利培酮、苯巴比妥、丙戊酸、苯妥英、甲苯比妥、苯甲双酮、乙甲双酮、水合氯醛、副醛、奋乃静、帕罗西汀、苯乙肼、尼拉米、苯环丙肼、丙咪嗪、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米安色林、马普替林等。

抗风湿及痛风药[15, 16]甲氨蝶呤、来米氟特、柳氮磺胺吡啶、别嘌醇、苯溴马隆、苯碘达隆、苯酰香豆酮等。
激素类药物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17, 18]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素、苯丙酸诺龙、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氯磺丙脲、氟甲酰胺、丙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达那唑、曲格列酮、吡格列酮、罗格列酮、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消化系统及肝病用药:西咪替丁[19]、雷尼替丁[20]、奥美拉唑[21]、干扰素[22]、联苯双酯[23, 24]、双环醇[25]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26-28]奎尼丁、硝苯地平、肼屈嗪、双肼屈嗪、甲基多巴、优降宁、安妥明、氯贝丁酯、非诺贝特、辛伐他汀、烟酸、烟酸肌醇酯等。

中草药及中成药[29]①单味中药:雷公藤、黄独、何首乌、斑蝥、娱蛤粉、苍耳子、白果、大黄、泽泻、黄药子、相思子、野百合、天花粉、千里光、川楝子、贯众、艾叶、芫花、常山、藤黄、白鲜皮等。②中成药:壮骨关节丸、消核片、逍遥丸、消银片、消癣宁、消石丹、天麻丸、首乌片、消咳喘、安络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小柴胡汤、白蚀丸、补肾益寿胶囊、复方青黛丸、消核片、痔血胶囊[30, 31]等均可引起肝损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Association CGoHDoDDBoCM.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 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11): 765-767.

[2]   中本伸宏, 刘荣有. 抗肿瘤药导致的肝损害. 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6): 253-255.

[3]   相澤良夫, 于会经. 抗菌药与药物性肝损害. 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6): 267-269.

[4]   Schey R, Avni Y, Bruck R, Shirin H. History of drug-induced hepatitis and risk of amoxicillin/clavulanate-induced hepatotoxicity. Ann Pharmacother. 2001. 35(9): 1142-3.

[5]   Hussain Z, Kar P, Husain SA.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itis: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Indian J Exp Biol. 2003. 41(11): 1226-32.

[6]   Abe M, Furukawa S, Takayama S, et al. Drug-induced hepatitis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 during minocycline therapy. Intern Med. 2003. 42(1): 48-52.

[7]   胡兆清. 甲硝唑过量服用中毒致肝坏死1例.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7. 9(2): 125-125.

[8]   刘锡国, 王琳. 甲硝唑中毒致肝坏死一例. 中华消化杂志. 1999. 19(4): 255.

[9]   崔艳秋, 杨萍, 徐桂君, 张善梅. 甲硝唑中毒致急性肝坏死肝昏迷护理. 黑龙江医学. 1999. ""(3): 53.

[10]  孙颖, 李保森, 邹正升, 赵军, 张伟. 甲硝唑致肝衰竭1例.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1(6): 416.

[11]  许锦东. 解热镇痛药与肝损害.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 ""(1): 37.

[12]  Abe M, Kumagi T, Nakanishi S, et al. Drug-induced hepatitis with hepatic granuloma due to saridon. J Gastroenterol. 2002. 37(12): 1068-72.

[13]  Kluender CN, Klein R, Kohler B. Dramatic increase in bilirubin after ERCP - pethidine as a possible cause of drug-induced hepatitis. Z Gastroenterol. 2003. 41(12): 1157-60.

[14]  村上重人, 张临祥. 抗精神失常药和抗癫痫药的肝毒性. 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6): 257-261.

[15]  鈴木康夫, 于会经. 抗风湿药与药物性肝损害. 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6): 269-271.

[16]  新山豪一, 刘荣有. 抗痛风药与药物性肝损害. 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6): 256-257.

[17]  三橋知明, 于会经. 抗甲状腺药与药物性肝损害. 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6): 271-273.

[18]  神代龍吉, 刘荣有. 糖尿病治疗药与药物性肝损害. 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6): 251-253.

[19]  李蔚, 白莉莉. 西咪替丁致严重药物性肝炎过敏一例. 药学实践杂志. 2005. 23(5): 315-315.

[20]  闫中朝, 查岭, 罗昌明. 雷尼替丁致急性肝损伤11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3): 607-607.

[21]  赵梅英. 奥美拉唑致急性肝损害1例. 中国药师. 2007. 10(8): 824.

[22]  β干扰素致肝损害. β干扰素致肝损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3): 204.

[23]  吴淑云, 侯志文, 李岩. 联苯双酯引起肝损害加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05): 363.

[24]  蔡皓东, 鲁岩. 联苯双酯引起肝损害加重5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03): 187-188.

[25]  刘宏. 双环醇片引起乙肝患者肝功能恶化.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02): 115.

[26]  築山久一郎, 张临祥. 降压药与药物性肝损害. 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6): 265-267.

[27]  王丽英. 调节血脂药与肝损害. 中国社区医师. 2003. 19(1): 17-18.

[28]  梁丽红, 吕世源. 调节血脂药与肝损害. 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23): 26-27.

[29]  陈一凡, 蔡皓东.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 (01): 27-32.

[30]  王晓今, 陈成伟, 傅青春等. 痔血胶囊单药致群发性肝损伤——附30例分析. 肝脏. 2009. 14(4): 287-290.

[31]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关注痔血胶囊引起的肝损害.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关注痔血胶囊引起的肝损害. 中国执业药师. 2009. 6(1): 19-20.

话题:



0

推荐

蔡晧东

蔡晧东

98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来一直参与肝病新药的临床研究,参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等多项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龄女性用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工作;1999年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工作,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副主编;2008年起被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聘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的特聘专家。

文章